流水與線條 2020 董桂汝 x 林倢卉 “另一個身體”

文 林珮芸

金馬獎得獎電影中《七月與安生》兩位女主角的故事令人動容,一對閨蜜從小一起長大,分享心情,直到了長大成人,歷經愛情與社會的歷程。這是金馬獎首次雙影后的紀錄,兩個角色完成度極高,從相親相愛到尚顧及友情、從自我壓仰到反目成仇、從恩斷義絕到放不下彼此,情感自然生動,又強烈細膩,特別的是,雖然兩人陷入對立,但依然放不下對彼此的愛與在乎。

在專訪董桂汝與林倢卉的過程中,讓我不自覺地聯想到這部電影,當然,真實的故事並沒有電影般的拉扯和衝突,但兩人的成長過程和職涯選擇,卻有天壤之別的不同。超過二十年的友誼,分別數十年的人生風景,最終,2020年,在台灣台東,都蘭的山海之間相遇、共同創作、聆聽對方的故事和閱讀身體質地。這是關於流水與線條的交會!

先說說董桂汝的故事,一位從歐洲留學返台的舞者,最終,回到台南這個從小生長的地方落腳,順理成章地建立事業與人際生活圈。一切如此自然,直到了成為母親,生命開始有巨大的改變,首先是身體的母性變化。“一個女性,懷孕時期隨著荷爾蒙的改變、子宮的膨脹、身體肌肉與骨架的改變,這巨大的能量由裡到外的“系統更新”,促使一個純粹的女性身體轉變成“能懷孕與生育的身體”,這是多麼獨特的身體體驗”。

因為家庭,也因為想留給孩子更自然的成長環境,毅然地移居到了台東都蘭,在這個更接近山海的地方,展開了舞蹈的社會學研究。也開啟了更寬廣的社區關係(community)。都蘭這個地方,歡迎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新型態父母。“在這裡,我不是董老師,也沒有傳統的社會標籤,我是潘小蕊的媽媽”桂汝笑著說。對她來說,女兒或許是她更重要的作品,每一步都需要陪伴和專注。以舞蹈風格而言,桂汝更加擅長即興與感性表達,如同蜿蜒的流水,涓涓細流。

奔波於工作與育兒之間,異地生活的適應與交友,董桂汝挑戰了以往的極限,但也深陷一種困境,一種初為人母的困惑與無助,當然,身體最直接反應的所有的重擔。“跳舞是舒服的”,桂汝相信如此,也因此不放棄以舞蹈與世界交流的機會,所以她到了國小教小朋友跳舞、在民宿空間教成人睡前瑜伽、並且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承諾,WeArt 我們表演藝術平台的例行創作。

母親角色(Motherhood) 是這個作品計畫的主要發想。一位女性舞蹈工作者,身體是創作工具,也是懷孕與生育的工具。藝術創作過程裡,藝術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專注於自身對於作品的感受與發想,以開擴對事物思考的新思維。反觀母親角色,失去的也正是這個能純粹投入創作的時間。

藝術家的心理狀態可以超然,跳脫俗世的視野; 無拘無束能隨心所欲的心境,並深刻的與自身細緻的身體,思想或感知上的領略對談與展開覺察; 而這樣空間在成為母親的角色後,是種挑戰,也可能是種挑釁。對於生活的專注 ,從自身轉化為照顧者,一位舞者在成為母親後的角色,她的身體動能啟動的動機點從自我身體的探索與精粹追求,轉換成照顧孩子的勞動佔據生活大部分的時間。

— — — — — — 另一個身體 創作源起

“2020 董桂汝 x 林倢卉 另一個身體“ 是一對閨蜜的成年故事,旅外舞者林倢卉作為一位創作者,自身雖未經歷生與與婚姻的階段,近年對於身邊許多同時擔任藝術家與母親之 間所面對的張力與掙札,總是感受深刻,也深感好奇,並時常反思自己母親的處境。

倢卉畢業於左營高中舞蹈班,前往伊利諾大學完成大學學位後便留在紐約展開職業舞者的生涯。和大部分旅外的藝術家一樣,回家,是一份渴望。在紐約工作期間,在參與舞團 LeeSaar The Company 期間也發展了她對 Gaga 動作技巧的深入學習和運用。近年來,倢卉也以編舞者的身分前往歐洲與義大利及奧地利的舞團工作,經驗不同舞蹈市場的發展。遊歷世界的風景,回到家鄉台灣,倢卉希望可以延續她對創作的熱情,這一步從她最熟識的人開始,一次約飯的閒聊中,兩人決定要一起做個作品。

一顆埋下的種子,經過兩年的發酵、沈澱,在今年十月正式動工。因為疫情的關係,倢卉終於有機會和理由到台東都蘭和桂汝一起工作,在排練場深度對話,快速填補了了兩人各自成長所經歷的空白,既熟識又新鮮。“我欣賞著桂汝身體的質地,每位舞者都有她們各自的美和獨特”。林倢卉受訪時說。對這位長年在國外的舞者來說,舞蹈和生活,差別在於排練場的門裡門外。一旦進入排練場,身體就是載具,概念就是程式,一接軌就知道對不對(work or not work)。生活可以閒適、浪漫,工作必須全心全力。以舞蹈語彙而言,倢卉更鍾情於線條的明快、簡潔、直接。

對董桂汝來說,母職必須要面對的日常瑣事,如同陀螺般的高速運轉,舞蹈並非只發生在排練場,但是和倢卉的共同創作,卻是珍貴的當下每一刻。兩人長年熟識,也在舞蹈的專業上各自選擇不同的發展,平行時空需要大量對話和交融。首度為獨舞編排的林倢卉心中有個畫面“那是白色、乾淨的空間,裡頭唯一有的是舞者身體的線條”。在紐約超過十年旅居的她,快節奏地一針見血,直達核心。

兩人共同創作的過程中,倢卉多是給予一個任務(task)讓桂汝的身體去完成,有一些發揮的空白,善於使用身體的桂汝多能快速展現,但對編舞者來說,更重要是“意義”。於是,兩人花了很多時間一起探討,舞蹈背後想表達的情感,像是人類學田野調查(research),在身體地圖中找尋文化的痕跡,這一次,主題是母親。關於女性舞者在歷經母職之後,身體的變化。

天時、地利、人和,兩位身經百戰,各自在舞蹈專業中發光、發亮,堅持努力的舞者,回到一個最原始、自然的都蘭,在這裡,時間和空間彷彿停了下來,身體後花園的作品彷彿成為一盞燈塔,溫暖並帶領著人們前進。“從前的我,有時候無法獨自處理這麼多的情感包袱,是倢卉接住了我,溫柔有力的支持”在關鍵時候,比自己更超然、客觀的知音相挺,對董桂汝來說,是莫大的恩賜。

同樣的,在2020年一切國際演出工作停擺的時候,幾乎開始質疑舞蹈的意義,林倢卉尤其珍惜和桂汝共同創作的機會,微小、深刻、同時用盡最大的努力。這只是個微小的開始,未來將有更多的延伸機會。

”另一個身體“表演即將於10.31號,台東洄廊 The corridor,一對閨蜜舞者的對話,關於女性步入熟年的思索,身體和藝術、生活和森野的詩歌,邀請您來觀賞,聆聽兩位女孩的秘密。

“另一個身體”
是舞蹈作品,也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
自白式的敘事及身體符號的交錯堆疊
透過對自身生命的直視與身體的凝視
探討那些發生在看不見的細節裡所透露著無法改變並宰制它的混沱。

創作者:林倢卉。表演者:董桂汝

創作發表時間:
2020/10/31(六)下午4:00 洄廊 The corridor 台東市四維路三段148巷35號(3:45開放進場)

*因應新冠肺炎防疫政策,入場觀賞請全程配戴口罩,體溫超過37.5度請勿入場。

報名入場/FB:WeArt Performing Arts Platform-WeArt表演藝術平台

創作者簡介:林倢卉

出生於台灣台南 |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舞蹈系 | 2006 年赴紐約定居,隔年加入 LeeSaar The Company 創作並擔任演出要角, 期間巡演美國、歐洲、南美洲、韓國各大舞蹈節 | 2014年離開合作長達8年的舞團,成為獨立舞蹈工作者 | 曾於加拿大多倫多 Kahawi Dance Theatre及美國維吉尼雅實驗舞蹈電影節中指導Gaga工作坊 | 2017–18任教於韓國藝術綜合大學舞蹈系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 2018年為義大利杜林舞蹈劇場(Balletto Teatro di Torino)量身打造作品 “ I LOVE YOU BUT ” | 2019年參與 NETZWERK AKS 創作與演出作品 butterfly tales

表演者簡介:董桂汝 / WeArt 表演藝術平台 — 製作統籌

畢業於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院碩士學位。獨立編舞者,WeArt 表演藝術平台藝術統籌。多方參與藝術創作、 教學與展演策劃,同時進入社區進行社區舞蹈教學,希 望透過肢體與表演分享最直接的生命語言。

曾任教於 臺南藝術大學、台南科技應用大學舞蹈系、台南市社區大學助理教授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台東大學。

2019 年 臺東縣藝文中心在地戲劇創作計畫 《再訪北 盯時間的面容》製作統籌 2016年~2018年衛武營國際舞蹈平台藝術家評論書寫

2014年,為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維也納舞蹈音樂工作室 Tanz Atelier Wien 合作藝術家演出作品《River Memory Pieces》。

2012年–2013 年,參與台南藝術節演出作品《四美圖》和個人創作《傻婆-在老 房子 的肚子裡》

2011 年,於台南發表個人創作《除了瑪莉還有誰?》

2009 年,為維也納舞蹈藝術節 IMPULSTANZ 獎學金得主 DANCEWEB 成員, 並與台灣藝術進駐交流協會合作發起–藝術進駐街道計畫,在台南市海安路上發 表三個與空間對話的演出。

2009 年至今執導了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班芝花劇團《片刻之詞》、《 劇場。行為。 重 組》、《 八田與一-烏山頭之愛》及《逃吧!逃先生》、《 那天別來》、《家.土地》 等年度製作。

執行團隊簡介

我們(WeArt)表演藝術平台,由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一同成立。我們關注人文的流向及生命的運轉,強調以「跨領域藝術」的合作機制,探索藝術表達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希望以平台發展不同領域藝術共同合作的機會,並落實生活藝術的理念。以創新及反 思的角度將藝術的發展,特別是表演藝術與我們的生活環境與文化的足跡作連結。 除了藝術創作,WeArt 也藉由教育及文化企劃的推廣讓跨領域的藝術表演走進生活與生命融合。WeArt 逐年辦理國際藝術家來臺授課進行交流並支持國內外藝術工作者共同合作交流演出。

文章撰寫:林珮芸,愛特簡單生活工作室

--

--

@simple 愛特簡單 生活工作室
@simple 愛特簡單 生活工作室

Written by @simple 愛特簡單 生活工作室

關於生活方式| 個人成長| 創業| 時間管理。聯繫我:crowyoyu2004@qq.com